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陈佳怡)2025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,中欧交往日益紧密,合作往来不断加深。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贸易政策变化,近年来中国企业加速向欧洲等多方市场布局。仲量联行发布报告指出,中企的欧洲拓展战略正从“产品输出”转为“生态扎根”。
仲量联行洞察服务案例与全球研究数据发现,在波动的贸易政策及原产地标准变化的影响下,近期中企在欧洲市场选址呈现显著分化趋势。伴随政策变化,不少企业在考虑欧洲设厂时,尝试跳出“欧盟+成本洼地”的逻辑,开始关注一些相对小众的新兴市场。
但新兴市场的政治局势、人文背景、供应链完善配套程度是否能达到企业的期望,还需中企实地考察、详细调研才能做出最终决定。仲量联行基于多年出海服务经验提出三大全球化选址避险策略:分散布局,避免孤注一掷;轻资产、快周转;政策动态推演,及早响应。
仲量联行中国区产业与物流服务部总监尹鸿建议,企业可考虑建立“1+N备选模型”,即在确定首选投资地时,同步评估至少两个方案(涵盖区位、政策、成本等多元化要素),以提升与当地政府和服务商沟通时的议价能力,也便于后续突发政策变动时能较快启动备选方案。
仲量联行认为,当前格局下企业出海选址应更加注重“从需求匹配到价值创造”的演变。仲量联行也正通过动态选址模型,以上百项量化指标重构选址逻辑,推动企业从被动成本计算转向主动价值链整合。
尹鸿进一步表示配资官方,海外选址模型本质上是通过空间策略实现“三个重构”,即重构供应链响应半径、重构政策红利捕获能力、重构地缘风险防火墙。“当选址从‘成本选择题’升级为‘战略生存题’,并以生态视角穿透产业周期,才能在全球博弈中建立不可复制的空间护城河。”尹鸿说。
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